□本报记者 温小娟 郭歌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当“国潮热”遇上“特种兵式旅游”,古都洛阳忙碌着迎来送往“各朝佳人”和“各路神仙”,上演着一幕幕“人间惊鸿宴”。
华灯初上,衣香鬓影的汉服席卷街头巷陌,让人不辨古今,不知是隋唐盛世还是青春洛阳。“来一次洛阳、穿一次汉服”,成为无数人的浪漫之约。
洛阳“火”了。过去的几个月,这座“十三朝古都”在全国刷足了“存在感”。人潮涌、消费旺,成为各大热搜榜“常客”,洛阳也当之无愧成为“顶流”,并成为全国城市争相学习的“模范生”。
为什么文旅之盛,盛在洛阳?
一
洛阳一跃成为“顶流”的背后,是数千年丰厚文化积淀的支撑,是整座城市拼尽全力激发传统文化“生命力”、创造“新文旅”的传奇。
西汉彩绘陶女立俑、北魏彩绘双髻牵手女俑,洛阳古墓博物馆的《北宋妇人启门图》《歌乐仕女图》……洛阳博物馆这些珍贵文物,是如今流行汉服的原型。
始于汉服,忠于文化,正所谓“华夏有衣,襟带天地”,千年的文化在华裳上镌刻,写下了名为历史的诗篇。而承载此刻喧闹的洛阳城,更是读懂历史不可或缺的注脚。
洛阳,一座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、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,丝绸之路、万里茶道和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;二里头、偃师商城、东周王城、汉魏洛阳故城、隋唐洛阳城“五大都城遗址”沿洛河分布,描绘出中原大地上早期王朝的起源历程,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。
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萧正洪认为,以“五大都城遗址”为代表的大遗址,共同构成了洛阳独特的历史景观。如今的洛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,正在于其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具有时代性的内在精神气质。
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宝藏。激活洛阳文化这座“富矿”,洛阳找到了破题“关键”——
聚焦“文旅文创成支柱”,推行“颠覆性创意、沉浸式体验、年轻化消费、移动端传播”新文旅发展理念,以“线上引流、线下体验,线上做流量、线下做变现”为发展模式,从产品供给、传播载体上进行全面转型,带动古都面貌、文旅业态、消费群体等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,推动洛阳强势“出圈”。
创意就是收益。今年牡丹文化节,以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主场的“古墓探秘”剧本杀,玩家可以打着手电筒探墓,与“墓主人”对话,惊险又刺激。这样的创意活动,即便开出1688元“天花板”票价,却依然“一票难求”。
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肖建勇看来,洛阳“新文旅”破圈,首先在于确立了先进理念,即“颠覆性创意、沉浸式体验、年轻化消费、移动端传播”,路子对了,方法对了,成效不言而喻。其次是有核心产品支撑。以“东方博物馆之都”为统领,先后建成了二里头夏都博物馆、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、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项目,以沉浸式旅游目的地为目标,先后打造了应天门、九洲池、天堂、明堂等文旅新地标,重现千年古都的恢弘气象。另外,还有《登场了!洛阳》《风起洛阳》等影视IP深入人心。
“更重要的是,洛阳实现了全链条业态发展,以‘剧本娱乐’为代表的沉浸式文旅产业快速发展,培育了卡卡、FB等一批国内头部企业,汉服经济逐渐壮大。”肖建勇说。
的确,洛阳“新文旅”不断带给人惊喜。如今,应天门、天堂、明堂、九洲池等再现千年前盛唐气象,成为游客青睐的“网红打卡地”和文化新地标;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“最早的中国”的重要展示平台,游客接待量超过400万人次;隋唐洛阳城中轴线贯通工程正谋划实施,推进22平方公里的隋唐里坊区整体提升,打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和沉浸式文旅目的地……
二
总要来一次洛阳,穿一次汉服。
如今,汉服成为洛阳旅游的重要标签。这是千年古都年轻化的表达。
山东淄博烧烤、洛阳全城汉服,可谓是今年上半年火爆全网的热词。
在洛阳,“大唐公主”乘电梯、“90后”女生穿汉服开公交;坐地铁,穿汉服免费;去王城公园赏花,穿汉服免费……有网友笑言:“汉服在洛阳都成常服了,整个公交车就我一个现代人!”
今年4月,洛阳博物馆携手陕西和河南9家博物馆联袂推出的“曌——武则天和她的时代”特展,特别公告对着汉服来特展打卡的游客可享受半价优惠。
“汉服友好”的背后,是洛阳对待青年的诚意满满。近年来,洛阳积极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,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青年的契合度,让年轻人在洛阳有了更多美好的体验。“穿汉服免票”等政策的出台、官方及自媒体平台策展的顺利开展,都为洛阳成为“汉服友好型城市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华裳加身不仅让洛阳走红出圈,更加激起了人们对“诗和远方”的向往,让每一个游客乘兴而至、尽兴而归。
数据显示,洛阳连续6个月霸榜抖音最受欢迎的汉服打卡地,洛邑古城周边的汉服店日均接待游客达5.6万人次。
“汉服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连接起游客与当地文化内涵的重要情感媒介。”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锋说。
为了营造出这种文化氛围感,洛阳探寻独属于当地的文化根源,增加汉服应用场景,不断打造核心吸引力,逐渐摸索出“汉服+文旅景区”的新模式。
目前,洛阳老城区汉服经营商户600余家,主要分布在洛邑古城、丽景门、应天门、民主街、文化街等地,初步形成了汉服经济“集聚区”、汉服文化输出地和网红打卡首选地。日前,洛阳老城区被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授予“中国汉服文化之都”称号,可谓实至名归。
洛阳实力“宠粉”。为了打造更好的顾客体验,洛阳老城区还开展“规范明码标价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”规范汉服经营行业活动,综合运用提醒、告诫、行政处罚等手段,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,营造公平竞争、诚信经营的营商环境。
兼容并包的城市文化也是汉服体验火爆的原因之一。在洛阳,任何人都可以实现“汉服自由”。“穿汉服免门票”、社区汉服妆造体验馆为老年人圆“汉服梦”等暖心活动无不鼓励着人们去体验这袭厚重与浪漫碰撞的华裳。
汉服文化的火爆出圈,也催生了摄影、妆造、跟拍等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,汉服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研发生产、租赁销售、配套妆造、跟拍摄影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。
在“牡丹”“汉服”“剧本杀”“博物馆”等IP带动下,洛阳紧抓“流量密码”,持续丰富业态,涌现了一批集空间游玩、沉浸互动、歌舞演艺、文化社交等于一体的消费场景,将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,让城市出圈更出彩。
在“古墓”中与“墓主人”玩投壶、聊人生,到隋唐大运河上参与漕帮、盐商“明争暗斗”,进入平行世界探寻文物身世之谜……日前,全国首个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——“博物馆奇妙夜”在洛阳试水,用前所未有的“沉浸式戏剧+研学+剧本推理”体验,为游客打开了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文化魔盒。
三
提起洛阳,绕不开牡丹。牡丹引流,以文化人。
牡丹被绘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《洛神赋图》里,盛放在40届牡丹文化节中,出现在洛阳街头的红绿灯上,永生在牡丹博物馆的数字展馆间。
“洛阳地脉花最宜,牡丹尤为天下奇。”洛阳牡丹雍容华贵,被誉为“花中之王”。从1983年举办首届牡丹花会至今,洛阳牡丹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40届,演绎出“城是一朵花,花是一座城”的“花城”佳话。
近年来,洛阳以“两节一会一论坛”(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、河洛文化旅游节、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、世界古都论坛)为平台,加快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。其中,洛阳牡丹文化节及其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约2000万人次。
抓住年轻人,就抓住了城市活力源泉,抓住了传播营销的生力军。“历经40年发展,时至今日,牡丹文化节已然跳出单纯的‘赏花经济’,以新文旅、新业态、新场景、新玩法,让‘国花牡丹’‘盛世隋唐’交相辉映,呈现给青年人一场青春的盛会。”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刊说。
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,带上“通关文牒”,换上一身汉服,或同“狄仁杰”共赴唐宫乐宴,或与“上官婉儿”放灯游园,让小年轻们感叹“这创意yyds”……
“看景”变“入景”,“旁观”到“体验”。洛阳聚焦打造中国剧本娱乐之都,推出全城实景剧本娱乐活动,串联起40多个沉浸式剧本,开创了把一座城市作为剧本载体的先河。建成全国第一个剧本娱乐产业园,洛阳本土企业占到了全国剧本娱乐线下展会和培训市场的70%以上份额。
“洛阳市坚持创意引领,突出青年视角,运用青年话语体系和轻松、明快、易传播的短视频,开展全方位产品推广和品牌营销,取得了良好效果,实现城市品牌推广和文旅产品促销‘既叫好又叫座’。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、厅长黄东升说。
在正大文化交流中心,青春版《牡丹亭》、斟鄩合唱团音乐会等精彩展演深受年轻观众青睐,“神都国色展演季”用一场场精彩演出,在洛阳碰撞出“戏剧+文化+消费”的更多可能。
一朵牡丹,传承着厚重的历史,承载着年轻的梦想,也必将引领这座古老而崭新的城市走向新的辉煌。
洛阳,正用它的独特方式讲述“古老的文明、崭新的故事”,带给全省乃至全国文旅城市诸多启示。
古有“洛阳纸贵”,今有洛阳“出圈”,未来洛阳可期。